精神障碍常伴情绪问题?心理干预能缓解痛苦
“被诊断为抑郁症后,除了持续的情绪低落,还总觉得‘活着没意义’,甚至有过放弃生命的念头;患有焦虑症的人,每天被‘莫名的担心’笼罩,坐立难安,连出门买东西都觉得恐惧;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、妄想的同时,还会陷入‘自我否定’,觉得‘自己是别人的负担’……” 提到精神障碍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 “思维混乱”“行为异常”,却忽略了 “情绪问题” 往往是精神障碍患者最主要的痛苦来源。事实上,几乎所有精神障碍(如抑郁症、焦虑症、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等)都会伴随情绪问题,这些情绪问题不仅会加剧患者的心理痛苦,还会影响精神障碍的治疗与康复。从临床心理学视角来看,重视精神障碍中的情绪问题,通过科学的心理干预进行疏导,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,为精神障碍的治疗打下坚实基础。
一、精神障碍与情绪问题:不是 “偶然伴随”,是 “核心关联”
很多人觉得 “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问题是‘想不开’导致的”,却不知情绪问题与精神障碍之间存在 “核心关联”—— 一方面,情绪问题可能是精神障碍的 “早期信号” 或 “主要症状”;另一方面,长期的情绪问题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精神障碍,二者相互影响,形成恶性循环。
1.情绪问题是很多精神障碍的 “核心症状”
在常见的精神障碍中,情绪问题往往是 “核心症状” 之一,甚至是诊断精神障碍的重要依据。比如,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就是 “持续的情绪低落”—— 患者对生活失去兴趣,感受不到快乐,甚至出现 “无价值感、自罪感”;焦虑症的核心症状是 “过度的焦虑与恐惧”—— 患者会对 “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” 产生莫名的担心,伴随心慌、出汗、肌肉紧张等躯体症状;双相情感障碍则表现为 “情绪在抑郁与躁狂之间剧烈波动”—— 抑郁时情绪低落、自我否定,躁狂时情绪高涨、冲动易怒。这些情绪问题不是 “患者主观可控的”,而是精神障碍导致神经递质失衡(如血清素、多巴胺异常)、大脑功能紊乱的结果,是精神障碍的 “外在表现”,而非 “单纯的心理问题”。
2.情绪问题会 “加重精神障碍症状”,延缓康复
对于已经确诊精神障碍的患者,未被疏导的情绪问题会进一步加重精神障碍的症状,形成 “情绪问题→症状加重→更严重情绪问题” 的恶性循环。比如,精神分裂症患者若伴随 “强烈的焦虑情绪”,会更容易被幻觉、妄想困扰 —— 焦虑会让患者对 “幻觉中的声音”“妄想中的威胁” 更加敏感,进而出现更频繁的行为异常(如冲动、回避);抑郁症患者若长期陷入 “自我否定” 的情绪中,会进一步降低行动力,出现 “卧床不起、拒绝进食” 等严重症状,甚至诱发自杀念头。此外,情绪问题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—— 因情绪低落而拒绝服药、因焦虑而不愿参与心理治疗,这些都会延缓精神障碍的康复进程,让患者长期处于痛苦中。
二、心理干预如何缓解精神障碍伴发的情绪问题?不是 “简单聊天”,是 “科学疏导”
很多人对心理干预存在误解,认为 “只是和心理医生聊聊天,解决不了实际问题”,却不知针对精神障碍伴发的情绪问题,心理干预有一套科学、系统的方法,能通过 “调整认知、疏导情绪、优化行为”,帮助患者缓解痛苦,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。
1.认知行为干预:调整 “负面认知”,打破情绪与症状的恶性循环
精神障碍患者往往存在 “负面认知偏差”—— 比如,抑郁症患者会认为 “我一无是处,没人会喜欢我”,焦虑症患者会觉得 “只要出门就会遇到危险”,这些负面认知会直接引发或加剧情绪问题。认知行为干预(CBT)的核心就是 “帮助患者识别并调整这些负面认知”,用 “客观、理性的认知” 替代 “极端、负面的认知”,进而缓解情绪问题。比如,针对抑郁症患者的 “自我否定”,心理医生会引导患者 “列举自己的优点与过往的成功经历”,用事实反驳 “我一无是处” 的认知;针对焦虑症患者的 “灾难化思维”,会帮助患者 “分析‘出门遇到危险’的概率,以及即使遇到问题的应对方法”,让患者意识到 “自己的担心缺乏客观依据”。当负面认知被调整,患者的情绪问题会随之缓解,进而减少对精神障碍症状的强化,打破恶性循环。
2.情绪疏导干预:释放 “压抑情绪”,减少心理痛苦
精神障碍患者往往会 “压抑自己的情绪”—— 有的因 “觉得自己的情绪‘不正常’,不敢表达”,有的因 “担心给家人朋友添麻烦,选择沉默”,长期的情绪压抑会加剧心理痛苦,甚至诱发更严重的精神症状。情绪疏导干预的重点就是 “为患者创造安全的表达空间”,让患者能够自由地倾诉情绪,释放内心的痛苦。比如,在支持性心理治疗中,心理医生会通过 “积极倾听、共情理解”,让患者感受到 “自己的情绪被接纳、被理解”—— 当患者说 “我觉得活着没意义” 时,医生不会否定 “你别这么想”,而是回应 “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很痛苦,这种感觉一定很难受”;通过艺术治疗(如绘画、音乐治疗),患者可以通过 “非语言的方式” 表达难以言说的情绪(如用灰暗的颜色表达抑郁,用激烈的旋律表达愤怒),在创作中释放情绪,减少心理负担。
3.行为激活干预:通过 “积极行为”,改善情绪状态
精神障碍患者常因 “情绪问题” 陷入 “行为退缩”—— 抑郁症患者会 “卧床不起、拒绝社交”,焦虑症患者会 “回避出门、避免与人接触”,而 “行为退缩” 会进一步加剧情绪低落与焦虑,形成 “情绪差→不行动→情绪更差” 的循环。行为激活干预的核心是 “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积极行为”,通过 “小目标、正反馈”,让患者在行动中获得 “掌控感与成就感”,进而改善情绪状态。比如,针对抑郁症患者的 “行为退缩”,心理医生会帮助患者制定 “可完成的小目标”(如 “今天起床整理床铺”“今天喝一杯水”),患者完成目标后,及时给予肯定(如 “你今天做到了整理床铺,非常棒,这是很重要的一步”);针对焦虑症患者的 “回避行为”,会采用 “暴露疗法”—— 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,逐步接触 “让自己焦虑的场景”(如先在窗边看外面的街道,再到楼下散步,最后到热闹的商场),每完成一步,都帮助患者记录 “自己的焦虑程度变化”,让患者发现 “其实自己能应对这些场景”,进而减少焦虑,恢复正常行为。
三、重视心理干预:不是 “辅助手段”,是精神障碍治疗的 “重要组成部分”
很多人认为 “精神障碍的治疗只能靠药物,心理干预只是‘辅助’”,却不知心理干预在精神障碍治疗中具有 “不可替代的作用”—— 药物能快速缓解精神障碍的核心症状(如幻觉、妄想、严重情绪低落),而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调整认知、疏导情绪、优化行为,减少情绪问题对精神障碍的影响,降低复发风险,提高生活质量。
比如,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控制住 “严重情绪低落” 后,通过心理干预调整 “自我否定” 的认知,能减少 “情绪反复” 的可能;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控制住 “幻觉妄想” 后,通过心理干预学习 “应对情绪波动的方法”,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,减少 “因情绪问题导致的行为异常”。此外,心理干预还能帮助患者及家属 “正确认识精神障碍”,减少 “病耻感”—— 让患者明白 “情绪问题是精神障碍的症状,不是‘自己的错’”,让家属学会 “如何理解与支持患者”,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。
精神障碍伴发的情绪问题,是患者痛苦的重要来源,却常常被忽视。它不是 “想不开” 的结果,而是精神障碍的客观表现,需要通过科学的心理干预进行疏导。心理干预不是 “简单聊天”,而是能通过调整认知、释放情绪、激活行为,帮助患者缓解痛苦,为精神障碍的治疗与康复提供重要支持。记住,精神障碍的治疗需要 “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相结合”,重视情绪问题,积极寻求心理干预,才能让患者在缓解症状的同时,减少心理痛苦,重新找回有质量、有尊严的生活。
- 太原科大失眠抑郁专科,开启短信轻松预约:
- 凭短信(导医台出示)专家挂号费0元,会诊费0元,无需排队,优先就诊。
- 医院地址:太原市府西街54号(煤炭大厦西侧)
- 联系电话:0351-6999992

- 上一篇:重建心理防线:精神障碍康复者的回归社会之路
- 下一篇:返回列表
太原科大专注失眠抑郁是一家“研究型”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专科机构,秉承“专科专病专治”理念,致力于失眠、抑郁、焦虑、强迫、精神分裂等精神、心理疾病的研究与治疗。尤其是该院以技术主导,创造性开展“临床...[查阅全文]